近日,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功举办素养导向下“数量关系”主题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单元建构+课例展示+专题研讨”的立体化研修模式,为国培计划(2024)——重庆市彭水自治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学员及教育集团3个校区全体数学教师搭建了深度教研平台,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推进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徐容梅老师以一年级《数量间的加减关系》为例,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构建分享。她提出,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学中需借助几何直观工具,将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表征。教学时需打破课时壁垒,以 “数量关系”为主线串联各知识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为后续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基础。
陈莹老师执教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课例,呈现了素养落地的生动样本。以 “比水果数量”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法直观理解“多几少几”的含义。在探究解题方法时,她巧妙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建立“相差关系”的数学模型。课堂中,教师注重学生参与,通过分层练习巩固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随后的教研沙龙中,观察员们肯定了陈老师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学生活动的层次性,认为其教学目标指向明确,教学方法契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建议在小组合作环节进一步优化任务设计,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例;评价方式可更加多元化,提升评价的全面性。
福宁校区教学研究中心谭辉主任对本次教研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他指出,“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核心内容之一,教学中需把握“从具体到抽象、从情境到模型”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问题抽象—模型构建—解释应用”的完整过程。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教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观音桥校区教学研究中心陈小华主任以“学习共同体”理念为指引,阐述了如何从愿景引领、团建活动、理论提升、分层教研等方面激励教师协同研究,最终实现共同成长。
教育集团副校长吴景华从“督—训—研—联—展”实施路径,展示了学校“四级五步”常态化校本研究机制,并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程组织教学”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命题研究”等案例为依托,系统解构了教育集团“校区联动、学科融通、研训一体”的教研新生态。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理论建构、课例验证、诊断反思、策略生成的完整闭环,实现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的双重突破。学校将持续聚焦“教学策略优化”等核心内容,深化“教学评一体化”改革,完善“共研、共享、共进”的集团化教研机制。未来计划通过建立跨区域教研联盟、开发素养导向课例资源库、开展常态化教学诊断等措施,持续推动数学教育质量提升,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更优质的实践样板。
(图文/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