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七中教共体组织了党建引领“紫色阳光行动”——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送训到教共体定制式培训(第二阶段),来自各成员校的东川之师共聚一堂,探讨育人新路径。
郑天利老师创新性地将新题型归纳为听力和阅读两大核心板块,并围绕不同板块的命题特点与能力要求,分层分类展开详细的答题策略指导。她将题型变化趋势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相结合,通过案例分享、互动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将答题策略转化为日常教学策略,引导教师从传统教学思维向素养导向教学转型,实现“以考促教、以教促学”的良性循环。
授课结束后,英语组围绕“聚焦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创新”展开研讨,教师们聚焦“如何平衡阅读速度与深度理解”“怎样通过阅读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教学难点展开头脑风暴。
大家各抒己见,结合讲座中关于阅读题型能力考查的要点,提出“思维导图构建法”“问题链设计策略”等解决方案。杨德发老师也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与教师培训管理的视角,为英语组教师的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提出建议。
课程中心杨成渝主任在致辞中谈到,试题命制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学习试题命制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针对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殷银峰老师在授课中谈到,试题应兼备科学性、适标性、公平性和导向性。他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提出命题需体现素养导向,还要聚焦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更要通过真实情境考查学生解释现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从试题双向细目表、试题合理情境、试题分析关键数据指标(P值、D值等)等方面多角度剖析优秀试题的形成过程,详细地和大家分享如何命制一份好的试题。
杨德发老师以自身经历与老师们交流经验,并在教师发展层面向年轻教师们提出建议: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不断学习,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指导教学。
培训结束后,老师们纷纷表示,本次培训内容实操性强,为命制科学、公平、导向明确的试题提供了清晰路径,后续将结合学生情况实践深化应用。
张静老师以王荣生教授理论为支撑,强调将叙事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内容。针对语文知识“碎片化”等痛点,她主张“在单篇中深挖,在群文中整合”,从七年级“基础类型”到八年级“排比连用”,再到九年级“抽象情感物化”,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认知链条。她表示:“核心素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藏在每一次情节改写、每一处语言比较、每一回思维碰撞中。”
在交流环节,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重庆七中沙滨学校蒋芳菲老师认为学习小说体裁,关注小说叙述艺术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设置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文体有很大的帮助。
重庆七中实验中学校陈方平老师表示科幻小说需平衡“科学元素”与“叙事艺术”,聚焦“想象的逻辑”与“情感的真实性”。散文化小说侧重语言品析与画面感建构,重视抒情性与叙事性的融合。在授课时,应针对文体特征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
重庆七中新丝路中学王敏老师提出“如何在教学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抓取出适合本篇小说文本教学的重点?”等问题,重庆七中刘松和老师和张静老师针对现场老师们的提问一一做出解答,指出语文教学首先应明确该篇文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平时可以多关注优质公众号,了解一线教师对文本独到的解读。
培训尾声,杨德发老师谈到,张静老师的分享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对创新的突破”,为新课标落地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可迁移”的范本。他还强调语文教学要像“梳头”一样,将零散知识梳成结构,让学生在“是什么-为什么-如何用”的逻辑链中培养“语文眼光”与“思维能力”。
有效的培训如同一粒火种,可以点燃教师对教学的新思考。本次由区教师进修学院牵头推进的专题示范课活动是重庆七中教共体推动教学创新、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举措。后续,教共体将继续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开展系列活动,助力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精准把握考点、创新教学设计”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图文/重庆七中(重庆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