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八中集团数据谷中学首批六个项目组的老师们怀揣着对教学变革的思考,走进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开启了一场聚焦“空间赋能・思维重构”的深度研修。这场为期2天的沉浸式学习以“实景观察 +工具赋能 +课堂深潜 +主题研讨”为主线,既是一次教学视野的破界之行,更是一次从理念到行动的范式革新。
踏入中堂实验学校校园,教师们以空间解读者身份聚焦“学校空间如何赋能教学变革”主题。
行走于教室、学习社区、开放式学习区之间,老师们细致记录项目式研究课程如何与校园空间深度融合。无论是走廊转角的生态缸、3D打印创意集市,还是创意工坊里的多功能水质监测船,乃至食堂门口的健康干饭指南,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鲜活灵感。
老师们与章巍校长围坐一堂,聚焦项目课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命题,展开深度交流。在课时分配方面,双方探讨如何在碎片化的日常教学与沉浸式的项目探究之间找到平衡,既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又为项目式学习预留充足的时间。在小组分工环节,针对异质分组与同质分组的选择,分析两种分组方式的优势与适用场景——异质分组利于成员间优势互补、思维碰撞,同质分组则能发挥专长、提升效率,探寻两者间的动态平衡策略。而成果汇报环节,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可视化呈现路径,将抽象的项目成果转化为清晰、直观且具有传播价值的展示形式,如采用动态数据图表、互动式作品展览等创新方式。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剖析中,老师们的实践困惑逐渐解开,对项目课的实施有了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认知。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更是项目的灵魂。”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于海宁老师以“问题是项目的引擎”为切入点,通过《如何打造适用于不同场景人群的制氧机》案例分析,撬动教学认知的升级。老师们紧跟思路,以 4MAT模型为工具,积极思考、热烈讨论,逐步掌握从现象挖掘本质、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可执行方案的方法,对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各项目组现场运用4MAT模型与问题链生成工具将抽象课题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框架:拆解问题,并将零散的n个问题整合成逻辑闭环的问题链;从问题链延伸至阶段性目标,明确学生阶段性行动清单与可视化成果节点,让项目从概念云落地为可操作的路线图。
四堂不同学科的项目课,勾勒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语文—《喜剧编创》:学生自主完成剧本创作、舞台表演,在实践中理解喜剧冲突构建;化学—《基于产品定位与公众认知的香皂使用率提升策略研究》:小组通过用户调研、成分分析、方案设计,产出可落地的优化建议;生物—《睡眠质量改善研究》:结合数据采集与跨学科知识,形成针对校园作息的科学方案;地理——《学校附近交通拥堵调查与建议》:小组沿着研究路径聚焦交通拥堵问题的外部因素,实地考察学校附近道路车位数量与红绿灯时长。
在项目课程的研讨和学习中,老师们总结发现了三个关键点:空间突破:课堂延伸至校园内外(如停车位数据采集、路口实地调研);角色转变:学生主导项目问题的发现、研究与成果发布,全程主导学习节奏,教师担任顾问;评价创新:用思维导图、实验记录等思维可视化工具替代传统评价。
访学尾声,教师们走进十一晋元学校,围绕“项目式学习落地挑战”任务,聚焦共性难题、创新解法两个重点展开研讨:共性难题:课时紧张与项目周期的矛盾、跨学科协作的机制建设、学生表现性评价的量化标准;创新解法:基于真实情境驱动任务、建立学习共同体、构建开放式题目。“每一次深度对话,都是为了更稳健的实践。”带着工具包与项目行动框架图,教师们踏上归程——教育变革之路虽需跨越沟壑,但此刻埋下的思考种子,终将在本土课堂的土壤中,生长出属于教育的创新答案。
下一站,且看教学变革的种子,如何在真实的课堂里,长出参天的模样。
(图文/田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