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教育 > 中小学 >

重庆市兼善中学举办2025年重庆市义务教育新领雁工程初中化学第一次联盟活动

来源: | 作者: | 时间: 2025-05-16 | 责编: 常晓姣

近日,重庆市新领雁工程“游习化学”卓越课堂建设基地和垫江县初中化学教研工作坊在重庆市兼善中学本部校区成功举办了2025年重庆市义务教育新领雁工程初中化学第一次联盟活动。本次研讨活动以“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教学”为主题,重庆市化学教研员钱胜、石柱县教研员罗彩洪、垫江县教研员张全中和陈茂林出席活动,重庆市兼善中学党委书记潘松出席并致辞,来自垫江、石柱、北碚三地教研团队深度参与,活动由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初中化学教研员汪小蓉主持。

来自重庆市兼善中学的夏丹老师执教《基于高海拔吸氧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研讨课。夏老师以高海拔环境下人体对氧气的特殊需求为真实情境,基于化学,巧妙融合医学、物理学、工程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通过“需求分析—原理选择—装置设计—实验验证—优化迭代”的递进式任务链,培养了学生基于真实复杂情景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夏老师特别强调实验的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数字传感器,将传统定性实验转化为精准数据采集,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科学探索需严谨,创新突破需实证”的科研精神。课堂尾声,她以“装置改良提案”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将课堂所学延伸至生活体验和工程实践,生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垫江县兼职化学教研员陈茂林老师对研讨课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该课例通过“真实情境驱动—分层任务推进—知识迁移应用”的三维设计,实现了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学生不仅在解决高海拔供氧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理解,更在装置设计与优化中培养了工程思维与系统观念,充分彰显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独特优势。

重庆市化学教研员钱胜老师从七个维度对夏老师的课例进行了高度肯定,并给予了进一步优化的指导建议。钱老师说本堂课呈现了七个特点:一是情境可探性,以“高海拔供氧”这一真实且具挑战性的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二是任务指向性,通过“发生—湿化—收集”三环节的装置设计任务,引导学生构建完整实验体系;三是设问开放性,鼓励学生跳出教材局限,探索多元制氧路径,培养发散性思维;四是认知外显性,通过实验设计、数据记录、方案优化等环节,外显学生思维过程,促进深度学习;五是目标高阶性,将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融入教学,提升思维层级;六是用品时代性,引入数字化传感器,实现实验数据的可视化与精准化,呼应科技发展趋势;七是思维批判性,通过初代装置的缺陷分析与改进建议,培养学生反思与创新能力。基于以上特点,钱老师给兼善团队提出了要增设评价环节的宝贵建议,让跨学科实践对学生的培养形成可以螺旋上升的闭环。

“游习化学”卓越课堂建设项目主持人、重庆市兼善中学教科室主任李玲,与垫江县初中化学教研工作坊主持人、垫江县化学教研员张全中分别汇报了重庆市初中化学新领雁工程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双方达成了“理论建构—课例示范—教研孵化”的三维研训模式,接下来会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深化项目建设,加大辐射引领,为重庆市初中化学教与学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钱老师以学科交叉度、现实关联度、思维挑战度三维模型重构了跨学科实践的网状认知,又以认知升维、能力进阶、价值塑造、创新孵化揭示了跨学科实践在问题解决场域中的四大育人价值,并提出了“主题锚定—内容解构—评价嵌入—课程迭代—成果转化”的跨学科实践五阶实施框架。

钱老师的讲座犹如一场“思维风暴”,以“问题链”驱动深度学习,以“项目链”贯通学科壁垒,以“价值链”锚定育人方向。在教育变革的深水区,不仅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可迁移的实践范式,更启示我们唯有打破学科“孤岛”,在真实问题的惊涛骇浪中锤炼思维之锚,方能驶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星辰大海。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教学提供了创新范例,更通过多维研训模式与专家引领,为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注入强劲动能。未来,重庆市新领雁工程的两个初中化学项目将依托“理论建构—课例示范—教研孵化”的协同路径,持续深化跨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能力建设,以名师引领带动区域教研共同体发展,期待在教育改革的蓝天下领航高飞,为创新人才培养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图文/张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