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缱绻,书香漫卷。近日,青少年作家协会与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联合主办的“文学新芒计划·作家进校行”暨十八中读书节活动圆满落幕。
活动现场,嘉宾云集。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张远伦老师,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新,副秘书长何洋,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纪委书记吴万军,与现场770名十八中学子们齐聚一堂,共同开启文学之旅。
“十八中读书节已走过九载春秋,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上成果丰硕。我们深化海量阅读,将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引导师生制定读书计划,依托‘砺新大讲堂’举办读书沙龙,组建砺新书社、百川文学社等社团……”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纪委书记吴万军发表致辞,并对十八中学子提出三点殷切期望:“一是希望大家做经典文学的传承者,在《诗经》的草木芬芳中感悟东方美学;二是希望大家做当代文化的思考者,透过《平凡的世界》读懂奋斗的真谛;三是希望大家做未来文明的创造者,用你们的笔尖记录山城蝶变,让嘉陵江的浪花跃动成诗行!”
“在这里,同学们将得到作家的专业指导,收获人文素养与自信,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成长,收获终身受益的读写能力。”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新诚挚邀请同学们加入重庆市青少年文学院,并勉励同学们:“你们是十八中的‘新苗’,是时代的‘新芒’,衷心希望你们:在‘砺新’中成长,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攀登文学的高峰;在‘树人’中担当,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书写时代的答卷;在‘读书’中超越,以独立思考的勇气,拥抱未来的挑战。”
文学新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教学指导团的悉心栽培。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张远伦老师为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教学指导团成员冉建华、胡华群、蒋迪、尹才敏、廖兵坤、汪婷婷、罗丹老师颁发聘书。
“站在这里,我是一个诗人,但我今天面对的是700多名诗人……”张老师一句亲切幽默的开场语,瞬间拉近了与十八中学子的距离。谈及诗歌创作,张老师着重强调了语感培养与新语言运用:“语感是语言节奏、结构、修辞等要素的整体感知与呈现,是诗人独特风格的集中体现;而新语言则是在语感基础上兼具独特性与创新性的表达。”他再三叮嘱同学们:“写诗的时候不要使用陈旧的语言,要使用新语言。在语言节奏上,要注重简洁、从容,避免冗长拖沓,让诗歌在韵律中流淌美感。”
诗歌既能抚慰个人内心,给予心灵慰藉,也能为他人传递温暖与力量,完善生活、提升生命质感,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滋养。”张老师进一步阐述,诗歌并非孤立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深刻的社会与心理价值,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诗歌创作方法,张老师结合具体作品展开分析。他以《逆风歌》为例,鼓励同学们:“走出校园舒适区,勇敢逆风而行,在挑战里塑造自我,实现有价值的人生追求。”又以《我有菜青虫般的一生》为例,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本身,挖掘细节中的‘神’,相信每一个学子都是奇迹,都能凭借自身努力‘咬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张远伦老师的分享让我看到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原来诗歌可以这样充满活力与创新。我也要像他说的那样,走出舒适区,用新语言去书写我的青春。”现场同学感概道:“这场活动让我明白了诗歌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心灵的寄托。我要用我的笔记录生活的美好,找到全新的自我。”
“文学新芒计划·作家进校行”活动圆满落幕。但文学的种子已校园种下。未来,它将生根发芽,让十八中学子在文学的世界里收获思想的丰盈与生命的感动!学校全力推进海量阅读,深耕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把名著阅读纳入课程体系,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阅读计划,借助图书分享会等激发阅读热情。凭借这些努力,学校获评“重庆市书香校园”,“百川文学社”成为优秀学生社团,“现代诗歌创意写作课程”被评为精品选修课程,还培养出众多优秀小作者,不少学生在写作大赛获奖。
学校创新阅读阵地建设,开展多样活动,如“海量阅读文化艺术节”等,优化图书馆资源,打造智能阅读空间,借助数字化平台提供阅读支持。
在提升阅读氛围和教师指导能力上,教师邀请专家,通过读书会、培训提升水平,在教学中融入阅读引导,学校还开展活动、加强宣传,让阅读融入校园文化。学校强化家校合作,实施亲子阅读计划,构建家校阅读共同体,鼓励家长参与,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培育“书香家庭”。
(图文/重庆十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