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杨家坪中学校郑栋健老师斩获重庆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郑栋健,一级教师,中共预备党员,学校发展中心副主任高中历史备课组长,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精品课一等奖重庆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重庆市九龙坡区"行知杯“一等奖多次参与学校精品选修课社团课课程开发、组织。
2025年4月,郑栋健老师站在重庆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的讲台上,执教《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课。从选中课题到登台展示的30天里,和整个历史教研组团队完成了一场从"知识搬运"到"文明解码"的涅槃重生。从最初生涩的教学设计到最终顺畅的课堂呈现,这堂凝结着集体智慧的40分钟课堂,不仅让他捧回了一等奖的殊荣,更让他深刻领悟到:教育的本质,是代代相传的薪火相续。
在课程设计初期,尝试运用“数字人活化”技术,通过虚拟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古建筑修复师成长历程,期望以新颖形式提升课堂趣味性。第一次试课后,区教研员谢章芳老师在评审中指出,该技术形式更适用于初中教学场景,若学生仅关注建筑外观而未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关系,技术应用将流于表面,背离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建议以唯物史观为指引,探究人类聚居形态的变迁规律。张志华老师强调,高中课堂应聚焦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两位专家的指导为课程设计指明方向,促使大家重新审视教学立意,为构建更具思想深度的课堂提供了重要启发。
于是,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重构课程体系,打破教材固有框架,围绕“文明进阶”主题,构建明暗交织的双线教学脉络。明线以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为主轴,展现从安居到宜居再到优居的演进历程;暗线揭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互动对人类聚居形态变迁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设置连环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探究问题,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确立课程立意后,利用清明节假期对教学设计进行系统优化,深入梳理各教学环节逻辑关联。以各地民居差异与特征为切入点,突破传统教材知识架构,通过“时序上的共性”与“空间上的个性”整合教学内容,运用“溯流探源”的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剖析安居、宜居、优居形态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教学过程紧扣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揭示人类居住条件演变与城市风格形成的内在规律,凸显文明多元共生、螺旋上升的核心要义。经反复打磨,形成“丰富的民居:镌刻文明印记”“安居的村落:凝结文明基因”“宜居的集镇:织就文明经纬”“优居的城市:融合文明智慧”四个有机衔接的教学模块。
真正让设计落地的是教研组的“语言手术”。李晗老师记录着每次试讲的“致命细节”:“你这些话太复杂了,不接地气,需要精简,需要活化。在过渡中要将重庆的元素串联进去,贴近学生,引发共鸣”;刘治文老师虽已退休,却一次次通过钉钉视频听课,精准把握每一个结论用词,常常深夜想到过渡妙语给我打电话一吐为快。在“你一言,我一句”的相互切磋与琢磨中,问题链环环相扣,过渡语丝滑顺畅,思维度逐渐攀升,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学生的自主回答中徐徐展开。
上完这堂课,走回强大的教研组亲友团中,听到他们略带激动地对他说“发挥的不错,效果很好!”的时候,才真正松了口气。
赛课现场引起热烈反响,看着激动地他们,郑栋健老师老师不由得也被这种情绪所感染,只不过,他想到的是:谢章芳老师直到赛课前一天晚上,还在确认课件上的用词;刘志文老师在他焦虑的时候发来文字:“小郑,方便的时候通个话交流一下吧”;李晗老师为一句过渡语的图片,陪他在办公室研究半天;黄鑫老师穿梭于各班级教室,只为帮他协调试讲班级;刘小苑老师在赛前发来的特别提醒:“师兄,赛前你要准备的东西我给罗列出来了,其他的琐事你不用操心,交给我们就行。”
教育如文明传承,从来不是独行者的征程。杨中的老师们以匠心雕琢每一堂课,用热爱点燃每一颗心,便是对“立德树人”最朴素的诠释。未来,学校相信大家愿继续做教育的“火炬手”,在传承与创新中,与团队并肩追寻历史课堂的星辰大海。
(图文/重庆市杨家坪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