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创新与挑战的氛围中,“2025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重庆高新区选拔活动”在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科学城中学校博艺楼体育馆圆满举行。作为参赛学校之一,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在活动现场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瞬间。
活动当天,博艺楼体育馆内布置得井然有序。各个区域划分明确,从签到处到比赛场地,再到展示区,每一处都彰显着专业与用心。展示区,各个参赛队伍的作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凝聚着同学们的智慧和心血,吸引着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在本次选拔活动中,川外科中派出了多支优秀的参赛队伍参与智能博物项目。同学们在赛场上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实践能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智能博物项目则更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校参赛队伍以传统非遗文化为切入点,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出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智能作品。《流光承韵—AI走马灯非遗小卫士》项目创新性地将千年非遗走马灯艺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可感知、会思考、能对话的智能机器人。机器人顶部搭载智能走马灯系统,可闻声识艺,并结合编码马达可旋转播放非遗戏曲,讲解非遗故事等。灯面动态投影皮影、剪纸等非遗元素,配合环境光感应自动调节光影模式。同时,它具备识别非遗传承知识的能力,深入解析非遗专业知识,为用户提供的非遗信息进行纠错,并能将非遗文化智能分类,如区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该项目的实现,期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全新的交互体验,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新。
《鼓韵智承—AI非遗鼓乐传承机器人》项目立足于中国传统鼓乐文化的传承底蕴,借助前沿的人工智能与仿生机械技术,打造全球“能击鼓、善思辨、通古今”的非遗智能传承载体。项目不仅能够精准识别和展示非遗传承匠人的技艺,还能深入解析非遗专业知识。此外,机器人还拥有音乐播放功能,再现传统鼓乐的韵律与节奏,让用户在互动体验中感受鼓乐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高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项目旨在构建一条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活力,也为全球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平台。
《“艺趣”非遗文化推广机器人》项目以可爱亲和的形象“小艺”,搭载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中的语言交互、图片识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文本分类等模块。并通过马达、编码电机和四轮驱动等结构让小艺可进行移动、旋转、打快板、转手绢等动作。同时,小艺可通过人脸识别,为每个人量身打造个性化专属表演,传播更多的非遗戏剧、曲艺文化知识。
在活动现场,除了参赛队伍的精彩表现,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在领队会上,各参赛学校的领队们齐聚一堂,认真聆听比赛规则和注意事项。大家积极交流,分享经验,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比赛过程中,评委们严谨认真的态度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互动环节,观众们积极参与,与参赛选手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通过参与本次选拔活动,学校学生收获满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本次活动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学校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与兄弟学校的同学们相互切磋,大家了解到了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宽了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科学城中学校过去在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数字艺术和计算思维类作品已经获取了不错的佳绩。共获区级奖项1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在此次重庆市第二十六届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重庆高新区选拔活动中,该校学生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出色的实践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佳绩,展现出了学校学子卓越的风采和深厚的实力。
(图文/陈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