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教育 > 中小学 >

北碚区蔡家小学二年级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来源: | 作者: | 时间: 2025-04-21 | 责编: 常晓姣

春日的江南水乡,白墙黛瓦映着新绿。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小学将课堂搬进山水田园的东升村,在扎染的蓝、青团的糯、秧苗的翠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千年根脉,开启一场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深度对话。

       “扎紧的褶皱里藏着魔法!”孩子们在匠人指导下捆扎白布,浸入靛蓝染缸。当拆开绳结的刹那,蓝白相间的花纹如星河倾泻,惊呼声此起彼伏。“原来不用画笔也能作画!”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指尖流淌的惊叹。

三千岁的扁担挑起箩筐,颤巍巍的竹影里晃动着两张通红的小脸。“原来一粒米要走这么远的路!”玉米在颠簸中跳跃,汗水滴入泥土。通过搬运粮食、操作农具,孩子们不仅认识到这些工具承载的千年农耕历史,还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读懂了“协作”比独行更有力量。

“花瓣拓在纸上会疼吗?”轻敲捣衣杵,虞美人的胭脂渗进宣纸,拓出春天的印章。当亲手绘制的纸鸢乘风而起,两千年前的墨子木鸢传说,在童声欢呼中羽化成真。

艾草汁染绿糯米团,小手捏出月牙状的江南春味。咬一口自制的青团,黏住的不仅是牙齿,还有《岁时广记》里“清明食艾避百病”的古老智慧。

       赤脚踏进泛着涟漪的春泥,指尖轻触秧苗的嫩芽。“后退才能种出前进的稻浪哦!”俯身躬耕的姿势,让《农政全书》里的文字在泥浆中生根,每一株歪斜的秧苗都是对“粒粒皆辛苦”的注解。

这场行走的课堂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染蓝的指缝、沾泥的裤脚、和散落田埂的笑声在悄然诉说——最好的教育,是让文化种子借童年的眼睛重见天光。

(文图/瞿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