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庆的春雨浸润千年文脉,当波兰的剪纸邂逅东方神韵,当英国的茶香对话华夏礼仪——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交响,在2025年的春天,于云端璀璨绽放。
近日,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重庆大学附中)携手英国西南柴郡学院、波兰华沙国际三语学校,以"墨香剪影韵礼乐奏和鸣"为主题,展开为期十天的中外友好学校线上交流活动。在这场特别的"文化马拉松"中,267年办学底蕴与青春力量共振,编织出跨越洲际的文明锦缎。
作为具有267年文脉的东川书院,重庆七中在此次活动中展现的不仅是文化输出,更践行着"以文明对话消弭认知鸿沟"的教育使命。重庆七中党委书记刘婷婷在开营致辞中强调:"我们要做的不是单向展示,而是搭建能让不同文明幼苗共生共长的精神花园。"这种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得以具象化。
每日16:30,当三个时区的钟声交叠,云端教室便化身文化解码器。来自三国青少年将以东方智慧为钥,共同解锁剪纸、书法、茶艺、声乐四项课程。
从中国结的连绵情谊,到十二生肖的时空密码;用剪刀剪出波兰的雄鹰与中国的熊猫和中国结,当波兰剪纸遇见中国熊猫,方寸之间尽显"和而不同"的文明智慧。
宣纸上的横竖撇捺,不仅是汉字的骨骼肌理,更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具象。英国学子笔下的"和平友谊"四字,墨色里沉淀着对东方美学的初体验。
从重庆盖碗到英式骨瓷,沸腾的水汽里升腾着不同文明的待客之道。当波兰少年用筷子夹起象征团圆的豆子,文化的温度在指尖流转。
从《静夜思》的平仄韵律,到《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的童真旋律,音符在汉语与英语间流转,织就跨越语言的星河。
闭幕式上,重庆七中党委副书记、校长欧权用同学们在课程中的一句中文结束致辞“你们都是小星星,未来必将放光明。”他希望通过此次线上交流活动能让中英、中波青少年友谊长存,共同携手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更多色彩!
文化差异不是鸿沟,而是创造的源泉;语言不同无需畏惧,因为微笑与真诚是最好的通用语。云端教室的灯光虽已暂歇,但中、英、波三国少年在文化长卷上共同挥就的彩墨永不褪色。那些宣纸上的墨迹、屏幕里的笑脸、跨时区的掌声,终将凝结成文明互鉴的琥珀,见证着:当教育打破疆界,文化自有万钧之力。
(图文/重庆七中(重庆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