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教育 > 中小学 >

华新学子走进科技馆,向未来定下“科学之约”:与梦想一起长大

来源: | 作者: | 时间: 2025-03-31 | 责编: 常晓姣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馆校合作是一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灯塔,为学生照亮了探索科学世界的道路。3月25日,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观音桥校区、福宁校区、鹿鸣校区)3年级的师生们走出传统课堂,再次走进重庆科技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探索之旅。

通过《逗趣科学课·神秘的内功高手》《“带”你远离“盲区”》《光影协奏曲》三门“沉浸式”课程,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科学魅力,在实践中领悟知识的力量,并向未来定下“科学之约”:将与梦想一起长大!

“老师,这两个半球真的拉不开吗?”“快看!水被吸进倒扣的杯子里了!”在《神秘的内功高手》课堂上,学生们围在“马德堡半球”展品前惊呼连连。这门课程以大气压强为核心,通过趣味实验和团队协作,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感官体验。

“大气压强就像一位看不见的‘内功高手’,默默支撑着我们的生活。”科技馆辅导员一边演示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当孩子们尝试用尽全力拉开马德堡半球却失败时,他们深刻理解了大气压强的“威力”;通过“蜡烛吸水”互动游戏,他们又发现气流速度与压强的关系。观音桥校区一名三年级学生兴奋地说:“原来抽水机和飞机起飞都离不开大气压强!回家我要试试用吸管‘控制’水流!”

在《“带”你远离“盲区”》课程中,科技馆化身为交通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化身“小司机”体验驾驶盲区,又在模拟盲区位置碰感受安全区的重要性。“刚才我在驾驶位根本看不到车头盲区,以后千万不能在车周边玩耍行,太危险了!”福宁校区三年级学生心有余悸地说道。

通过“驾驶盲区体验区”,孩子们直观认识到车辆周围存在的视线死角。辅导员结合真实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规避风险。“过马路时要远离大车,司机叔叔可能看不到我们!”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总结道。课程还延伸至漫画交通安全墙、名人警示墙等展区,孩子们用画笔记录安全知识,将“看不见的危险”深深刻入脑海。

“原来古代的‘动画片’是这样做的!”在《光影协奏曲》课堂上,学生们围坐在皮影戏台前,亲手操作角色道具,探究“视觉暂留”这一神奇现象。通过“自己做动画”展项,孩子们用转盘和频闪灯创造出连续动作画面,直观理解电影和动画的制作原理。

“为什么快速转动时图案会‘活’过来?”面对提问,辅导员以“视觉暂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眼与大脑的协作机制。学生们还尝试用快速旋转的图案,对比不同转速下的成像效果。鹿鸣校区三年级学生举着自制的“动画转盘”说:“科学让传统文化变得更酷了!我想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皮影故事!”

重庆科技馆辅导员表示:“这门课不仅传递科学知识,更架起了古今智慧的桥梁。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既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激发了创新思维。”

“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奇妙存在。”活动结束后,华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总结道。此次科技馆之行,不仅让学生们在互动中掌握科学原理,更培养了观察、提问、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3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实践教育尤为重要。科学教师团队发现,许多孩子回校后主动查阅资料、设计家庭小实验,甚至自发组成“科学探究小组”。学生家长也反馈:“孩子现在对生活中的现象格外敏感,连水杯吸酸奶都要研究半天大气压强!”

一场科技馆之旅,为华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在这里,知识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跃动的光影、协作的力量、生命的警示。当好奇心的火种被点燃,创新的种子便悄然萌芽。华新实验小学与重庆科技馆的这场“科学之约”,不仅是一次校外实践,更是一场关于成长与未来的启蒙。期待更多孩子在这样的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图文/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