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教育 > 特别推荐 >

重庆巴川量子学校开启“春天的课堂”

来源: | 作者: | 时间: 2025-03-14 | 责编: 常晓姣

三月的校园,虽然嫩叶才探出尖角,花朵还未完全开放,但课堂已经有了春天的痕迹:请种子讲述生命的史诗,让花朵演变为会呼吸的教具,用树枝解决数学“平均分”问题……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春天的课堂”正在进行中。

三月在细雨与阳光的交替中,迎来了春天的温柔呢喃。而这个春天那些最美的花朵,早已悄悄溜进了七年级的生物课堂。当况丹老师将鲜花带进教室,重庆巴川量子学校将这节《开花与结果》就从课本中跳了出来,变成了亲眼观察、亲手触摸与亲自制作。

用镊子夹开一个花药,观察花粉;用刀片纵向剖开子房,用放大镜观察里面的胚珠;制作花的解剖图鉴,并标注结构名称……这样具象化的学习与探索,不仅提升了同学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堂的边界被进一步打破,况丹老师带着学生们走出教室,让校园变成另一个生动的课堂。同学们感受花朵的多样性、认识近在身边的花、识别花朵各部分的结构。欧报春、鄂报春、百合、杜鹃、瑞香、繁缕、石竹、蔓马缨丹、非洲凌霄、紫叶李、银叶金合欢、山茶……以探究的眼光重新打量校园,孩子们才发现:原来校园里有这么多种花;原来植物比自己更敏锐地感受到了春天的脚步。

在大自然中打开五感,在初春的花香中学习……在春天的课堂里,每一朵花都是一种活的教具,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春天的课堂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与自然的魅力。走进春天的还有小学部的孩子们。基于“做中学,玩中学,乐于学”的理念,小学部的老师们将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都变成了孩子们的“晒太阳日”。

二年级3班的孩子最近刚刚学习了“平均分”知识,于是晒太阳的同时,还多了一个小任务。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里寻找树叶、树枝、小果子、石子等自然元素作为教具,构造并描述平均分问题。

任务的背后是胡桂梅老师的教育智慧:“平均分是整数除法的基础,理解好平均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数除法的意义”。将日常学习与校园生活紧密相连,是“春日课堂”的常态。每次布置任务,胡桂梅老师都“会根据实际场景灵活调整,契合当下的氛围和孩子们的状态”——有时是一起飞纸飞机,孩子们在纸飞机上写下自己的梦想,让它们随风翱翔,让梦想起航;有时是校园发现之旅,看着树上的鸟窝,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背诵起《树和喜鹊》中的句子;有时是午间充电,孩子们在芝兰廊里沉浸式阅读、玩数字华容道,在互动中增进知识与情谊……

当春天住进了心里,课堂是灵动鲜活的,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学生是灵性的、欢快且兴致勃勃。在阳光下学习,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让知识变得有趣,住在春天里的人,日日皆是春天。

对于量子师者而言,没有什么季节比明朗而丰富的春天,更适合开启万物认知的了。在春天的课堂,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可以感受的真实存在。触摸花瓣的柔软,聆听鸟鸣的清脆,感受阳光的温暖……这些感官体验让知识变得鲜活而生动,学习也有了更多的可能。

奔跑、攀爬里有体育课,观察、诵读成为语文课,丈量、测算就是数学课。风吹嫩叶,鸟鸣啁啾;春水潺潺、牧童短笛,都是音乐。观察物候,探索奥秘,动手挖掘、开垦、栽种和搭建——春天还是天然的生物大课堂、地理发现的大现场。

大家总是对春天情有独钟,因为生命和自然本就是一体的。万物生发的春天,伴随着绿意萌发的,还有无数充满生命力的故事,也正等待着被发现、被讲述。倾听春天的声音,感受自然的丰富,发现生命的成长与变化……在春天的课堂里,每个孩子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还是生活的热爱者与创造者。感受生命的律动、生活的美好,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慷慨,这种季节限定式的体验,会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对生命的探究,激发他们学习、创造的欲望。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禁锢于方寸课室的理论,而应在广阔的天地间舒展枝桠,汲取阳光与雨露,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繁茂。当课堂遇见春天,当量子师者对日常课堂进行了季节性的重构,量子学子关于春天的学习,就不再局限于大脑本身,而是在用整个身心拥抱着春天。而生活的诗意也不再遥远,而是存在于每一个春天的课堂中。

(图文/重庆巴川量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