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教育 > 特别推荐 >

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多名教师课例荣获国家级、市级荣誉

来源: | 作者: | 时间: 2025-03-12 | 责编: 常晓姣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公布2024年度"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结果,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陈萍、叶凯、杨凯恩、王涛四位教师课例获评部级精品课;杨凯恩老师的论文同时获重庆市中学生物学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在数字化教学领域,余银老师获得重庆市基础教育历史学科优质数字资源一等奖;索雅祯老师则以杰出的主题课程设计摘得重庆市优质课程资源一等奖。

老师们的高密度获奖展现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实力,凸显出一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创新的显著成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本节课以“铁针开花”的情境为线索链,以大量物理实验为载体,直观地构建了“磁性-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场-磁感线-地磁场”这一知识体系。学校陈萍老师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比如通过铁屑的分布情况建立磁感线的物理模型;运用工程上的磁极检测笔判断磁极,具有跨学科的视野;通过介绍我国磁学研究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戏剧,以导演选角的开场白引入本堂课,紧扣教材,以How to act a play?为主线,贯穿始终,读完戏剧后,通过生生互动讨论,叶凯老师分析戏剧冲突的发展,并学会分析人物语言,最终使学生通过本节课去了解如何成功演出戏剧人物的特点,激发学生思维和合作意识,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们在角色的体验和认识过程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己,从中领略戏剧的魅力。


林海苍茫碧波漾,黄沙止步绿洲生。三代耕耘生态复,丰碑永立展新容。在《塞罕坝今昔》这一节课中,杨凯恩老师按照历史发展脉络,采用前后对比的线索开展教学,对塞罕坝林场美景进行展示与渲染,对塞罕坝的往昔荣光、衰颓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讲解,对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创举进行问题引领的启发式教学,让同学们穿越历史时空,领略塞罕坝生态修复之不易,学习生态修复相关知识及技术,同时也在塞罕坝精神的振奋下,勇往直前!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是必修上册的一篇人物通讯,王涛教师依据该文的出处及时代背景确定教学起点,以学生初中所学的新闻知识为前备知识,设计了三个有层递性的教学活动(“速读·了解人物通讯的概念”“比读·明确人物通讯的特点”“细读·品鉴这篇通讯的亮点”),从而让学生既感受到张秉贵爱岗敬业、勤奋热心的优秀品质,也知晓优秀的通讯作品要能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回答时代课题。


本课以实物史料为载体,创设“跟着文物去旅行——丝路之旅”的教学情境,余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物信息学习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两汉对西域的经营相关史实。


依寻新课标“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的要求,索雅祯老师以品析杜小康的四句口头语言为线索,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式、标点等多个维度发掘杜小康从逃避孤独到直面孤独最后享受孤独的心理成长的过程,进而审视个体成长中对孤独的感受。


杨凯恩老师的论文以人教版(2019)生物学必修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为例,结合创新性的教学实践,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总览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任务驱动下的植物有丝分裂动态模型构建教学方法。从动态物理模型的构建、任务驱动学习模式的运用等方面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阐述,并进行了课后反思。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更加高效的教学思路,以期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一节的教学效率。最终,该论文于2024年重庆市中学生物学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斩获一等奖佳绩!

科研强基,育人铸魂,累累硕果印证着学校在“温馨一实、品质一实”办学指向下的坚实步伐,也彰显了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与追求卓越的坚定决心。学校将继续树立品质教育标杆,锻造有教育温度、有专业深度的教师队伍,打造温馨的育人方案和品质的课程体系,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图文/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