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我市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根据重庆市教委的相关要求,由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统筹安排,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影子跟岗实践活动于2024年10月21日起在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由重庆一中教育集团地理教研组长、重庆市教学专家付申珍工作室主持人、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创新基地负责人、正高级教师付申珍主持并全程指导。
重庆一实刘欣老师和林欣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同课异构课《大气的受热过程》。
首先,刘欣老师从生活出发,用天气预报引入课题,再通过生动的视频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林欣老师同样从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图文结合方式与生活实例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随后,大家对两位老师的授课进行研讨。
重庆巫溪县进修校的胡清臻老师点评道:两位老师基本功扎实,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课标意识足,课堂驾驭能力强,且注重通过板书示意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重庆茄子溪中学的肖娟老师称林欣老师课堂问题的可操作性强,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刘欣老师把基础知识落实得很好。重庆一实陈柯宇老师说:刘老师板书工整、语言亲和,关注学生;林老师逻辑结构完整、重难点突出、前后呼应完整性高,对两位老师的表现给予肯定。
最后,市骨培训跟岗实践指导教师付申珍对本次议课评课作了小结发言。付老师建议老师们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精练性、规范性、简洁性;多引导学生得出地理结论,并分享了自己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设计片段;强调运用长效教学理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等。在场老师们都表示通过本次活动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干货满满,收获颇丰。
次日,老师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来到重庆一实,观摩重庆一中吴文成老师和刘凯为大家带来的示范课。
上午9点55分,市骨培训跟岗实践指导教师、市未来教育家型教师、重庆一中吴文成主任为大家带来示范课《热力环流》。吴老师从《水经注》中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伊朗消暑神器“风塔”、现代住房装修过程中的地暖与空调的安装等入手,引出教学课题;接着吴老师通过动态图的形式讲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问题链的形式与学生互动,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以一段实验视频展现了热力环流的模拟过程,加深了学生的直观印象;最后,吴老师通过学生自主绘制、歌词辨析、古文解读等多元化的互动形式,介绍了海陆风、山谷风等常见的热力环流;课堂结尾,吴老师带着学生又回忆了课堂开始时谈到的《水经注》中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并利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了其中的地理现象与过程。吴老师以扎实的地理功底、丰富的地理素材、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为大家呈现了一堂高水平的示范课,老师们都全神贯注,体验了名师授课的魅力。
上午10点45分,刘凯老师为大家带来高三一轮复习示范课《南极地区》。刘老师从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的新闻入手,引出中国五座南极科考站的分布与建筑特色,让学生通过观察并描述我国五个南极科考站主体建筑的相同点,进而导入教学课题;接着他用一段英国南极哈雷系列科考站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并解释南极地区建筑大多采用高架设计的目的;刘老师用矛盾涌现、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与学生一起解析了南极地区成为“风库”“白色荒漠”“冰雪高原”“寒极”的地理原因,并以思维导图的板书形式,强化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最后刘老师以两组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引出了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海洋生物生存的奥秘——下降流与上升流、冰川融化后运行轨迹的动力——下降风与罗斯环流等;课堂结尾,刘老师以最近发表于《nature》杂志的一项研究“南极地区变绿了”的开放性评价引出了南极地区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科研价值,这是全球各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科考站的目的,呼应了课堂开始时的导入情境。
随后,两位老师分享了课例设计思路与理念,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到搜集素材、环节衔接到高考评价等,向与会老师传授了宝贵经验,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重庆鲁能巴蜀中学的王翠红老师感叹道:吴老师课堂案例多、强调概念教学、注重用问题链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重庆松树桥中学的符春玲老师评价道:吴老师的课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科学性,注重实践力的培养;刘老师通过层层引导,随时将地理要素链接起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重庆天星桥中学的李娅老师点评道:吴老师的课有深度、广度、高度,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刘老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架构起地理要素间的联系,为我们呈现出一种新的区域地理教学方式。肖娟老师说:吴老师非常关注情境,也注重渗透时空思维;而刘老师以南极地区为载体,也注重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随后重庆开州实验中学的朱大用老师补充道,两位老师的课给人一种惊艳和享受的感觉。重庆广益中学的王建老师说:初入校园就感受到学生的精气神很足,从着装、礼仪、礼貌等方面表现出一实学生的自信和大方,从一位班主任的视角表达了对一实学生的肯定。重庆潼南中学校的陈天宝老师补充道:吴老师课堂体现了一个“严”字,既有威严,更有严谨,体现吴老师对地理素养的重视;刘凯老师通过细致讲解、新颖的视频和思维建模形式,将南极地区剖析得非常深刻。重庆一中的党丽娟老师点评道:吴老师的授课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多年来对地理的钻研和教学经验积累的专业笃定,他如何将素材变为教学情境的能力,值得所有老师学习。
最后付申珍老师小结道:吴老师的展示课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地理思维严谨、素材有机融合、富有文学色彩,强调让学生过手生成地理知识;刘凯老师板书工整细致,逻辑思维严谨、将南极地区地理知识深度融合,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两位老师的授课都注重联系实际、落实课标、关注课堂生成,勇于创新,展现了重庆一中教育集团地理教研组在常态教学研讨中倡导的真实性、深度性、长效性,是值得学习的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付老师特别强调,一节长效的地理课堂应该尤其关注学生的疑惑,鼓励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善于思考与创新,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中学生。
第三日,市骨跟岗教师重庆巫山官渡中学的魏亿军老师和胡清臻老师为大家带来展示课。上午9点55分,魏老师首先为大家带来“中国的地形”分享课,他用亲和的语言、精心的教学设计,赢得师生认可。随后胡老师为大家展示“北极地区”,她通过巧妙构思、层层提问,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北极这片遥远又静谧的地区。其他老师也积极参与,认真聆听和感受课堂。
下午,老师们对上午学员的授课进行议课。首先,两位授课教师就自己的备课思路和教学设计进行了分享。
然后,开州陈家中学的王晓江老师点评道:魏老师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同时建议给出探究时间限定,提高课堂效率;胡老师的课堂贯穿了很多知识点,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尾呼应,有始有终,值得肯定。陈天宝老师评点道:魏老师的课,层次丰富,特点突出,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同时建议规范使用地图,注重落实地理答题技巧。重庆长寿川维中学的罗源老师则说:两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氛围轻松,还应注重突出重难点,用案例将重要知识点串联起来。王健老师补充道:两位老师有三个重视,重视课标、基础和知识的生成过程,在他们的课堂中有一根隐含的线索,知识结构完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肖娟老师也提出,地理素材的呈现有多种方式,单一的景观图对学生来讲是不够的,还可以多采用其他呈现形式,同时要注意思维的可视化,在试题讲解时可以更加深入。
随后,李林老师说道:两位老师基本素养过硬,还应注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有细化,也要有深化,注重知识点的分解和构建。指导教师吴文成老师补充提出:究竟该如何去研读课标?既要根据课标教学,又要适应高考需求,应该更有深度,剖析重难点,抓住事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在素材呈现和教学设计中,应注重辩证思维。吴老师特别强调,一节好的地理课要挖掘地理思维、重视问题引导、暴露学生困惑、注重学生实践、关注学生学习力且充分给学生留白。
最后付申珍老师建议:琢磨好一节课的容量与深度,想将“中国的地形”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很难。胡老师的北极地区导入非常新颖,但需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提出北极地区可适合采用比较教学法,在与南极地区的对比中去剖析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的长效性。
指导教师付申珍对本次跟岗实践活动做了总结,肯定了各位授课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老师们的建言献策,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就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探讨,激发了老师们的教学创新意识,更为我市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希望大家都能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追求长效和长效教学,共同推动地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图文/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