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知时节,贤聚华新,要素课堂,共研互学。4月8日,重庆市江北区《推进五要素课堂4.0版本建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课堂研讨》活动在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举行。江北区小学语文教研员陈永杰老师主持教研活动。江北区六年级的“小语人”相互切磋,共同学习,砥砺成长。本次教研活动聚焦六年级下册五单元,以新课标为引领,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为载体,整合课程内容,旨在呈现思辨性课堂样态,激发教师对思辨与表达任务群地深入探索。
陈永杰教研员以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江北区小语高段教学现状,在活动中发表重要讲话,他提纲挈领地指出: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落地的有效路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一个独特的学任务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聚焦思维目标,善于发现统编教材中的思辨因素,创生出思辨课堂的有效策略,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求真的理性精神。在该任务群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强调阅读、表达、思维三者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人“思考—思维—思辨”的发展。这是米亭子小学周小英老师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课堂实施》的讲座中提出的观点。她认为:“思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六年级下册五单元课堂中落地生根,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理性精神、理性表达的人,即培养“理性”的人。学习目标的设置由“内容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其讲座实操性强,能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考量,力求由浅入深地提升学生思维高度。
教学展示就是一次教学思维的碰撞。华新实验小学文艺老师执教课文《表里的生物》。她以少年冯至所得结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为抓手,借助角色朗读、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顺学而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去探索作者的思维过程:“猜测—求证—结论”。在文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学生沉潜在思辨的海洋中,认识到了无论从事哪一行,都要有质疑、好奇的科学精神。
北大资源·鲤鱼池小学的杨春艳老师执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杨老师以“回顾提问”导入话题,用“对比异同”激发学生思考,借“替换表达”提升思辨维度。这三个思辨课堂策略有效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文中三个事例的异同,从而印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在相互博弈中懂得:真理的诞生需要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真理并不遥远,也不神秘,它就产生于对事物的思考中。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江北区六年级的“小语人”将继续保持初心,坚持探索精神,继续探究“思辨性表达与交流”任务群课堂样态,为语文教育谋新篇。
(图文/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