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教育 > 中小学 >

重庆市二〇三中学校开展春季劳动教育研学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朱泽芳 | 时间: 2024-04-03 | 责编: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认识理念,重庆市二〇三中学校在3月29日组织初一初二年级走进重庆太寺垭森林公园,开展“劳动筑青春,成长思与行”春季劳动教育研学活动。活动以走进大自然,通过自然生态、艺术审美、手作体验等多角度,以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研学课程,让学生发现、体会、感悟、创造、实现劳动的美,让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

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同学们饶有兴趣听老师介绍竹编知识并动手实践,将已经加工好的多种颜色的竹条编织成一个小花篮。在编织过程中,可以自由创作各种技法,有的同学笨拙而可爱有的同学们灵活而自如,大家有说有笑,或疏或编、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技法,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米花糖,又称米果糖,是一种以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传统小吃。其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酥脆香甜, 是很多地方过年过节的必备美食。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准备好食材,先熬糖融化拉丝,倒入大米花、白芝麻、黑芝麻和花生,再快速翻版均匀成团状,倒入方形模具,用铲子压平整,这个过程既需要掌握好火候,又需压紧成形。

初次制作,有的小组缺少默契,手慌脚乱,有的翻炒过火,做出的米花糖散成米花粒,状况百出,笑声不断。通过学习体验米花糖的制作,同学们不仅习得与“食 ”相关的劳动 技能,还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更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纾解了学习的压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散落在诗词里的自然“蓝”,落在布料上的颜色“蓝”,诞生了中华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一种民间传统染色技艺,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活动分为扎染手工艺理论学习和动手体验两部分。扎染老师为现场学生讲解基本的制作流程,带领大家从扎染的溯源、扎染的特点、扎染的艺术魅力、扎染的基本技法及步骤,逐步进入到非遗扎染艺术的世界。同学们争先展示自己扎染作品,满满的自豪,既源于为非遗文化扎染而自豪,也为自己学习了扎染技艺而自豪。

春卷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传统食品,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象征春天到来的食物。在立春当天,人们用饼包裹春天采集来的蔬菜,做成春饼,大家分食,祈求身体健康。活动中同学们把春菜卷进福袋里,也把春天卷在“食”光里,还把快乐和健康带回家里。

暮春三月风日妍,研学路程时荏苒,归来有欢歌有笑语。一天的课程,同学们感受到了劳动的美、劳动的乐,用笔写下了对劳动的识,劳动的悟。

初二(1)班梁沛涵同学写到:“与同学们相处的时间很长,有三年,但留下欢乐美好的回忆不易,大多数时候,大家都忙碌着学习,很少有与大家共同出行的机会……这次研学,从课题上很好,让我了解了传统文化;从风景上,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本次劳动教育研学之旅在快乐中结束,但是劳动不仅仅是获得技能,更应该是养成劳动习惯和品质,期待二〇三中学校的学子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发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登高致远,自强不息的精神,攀越成长!

(文图/朱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