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正落实“生命至上”理念,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23常能”之“会急救”,提高师生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有效施救和应变的能力,2023年11月13日下午,重庆市北碚区复兴小学邀请北碚区复兴医院辛攀副院长、贺泽医务科副科长一行到校为全体教师及六年级部分学生做心肺复苏急救培训。
黄梦琴医师向大家介绍了常用的急救方法——心肺复苏(CPR)。黄医师详细地讲解了心脏复苏的作用、意义及步骤,强调了在一开始需要判断意识、呼吸。同时在理论上介绍了胸外心脏按压以及复苏指标。黄医生的讲解体现了急救的专业性,深入浅出、生动详细的解释激发了在场培训人员的兴趣。
朱遵益主治医师亲身为师生演示心脏复苏的方法,将心脏复苏分解成若干步骤。在确保我们自身周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再识别和启动急救。第一时间拨打120,身边有其他人的话,让人帮忙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判断患者是不是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检查患者意识情况:双手轻拍患者肩膀,在耳侧呼唤患者,看是否有反应;贴近口鼻判断是否有呼吸。若患者无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同时用2根手指触摸患者的一侧颈动脉,若没有博动,说明心脏骤停,需要马上开始心肺复苏。(如果患者还有心跳和呼吸,心肺复苏反而会增加室颤的风险)。置患者于平卧位,躺在硬板床或地上,解开衣扣,暴露胸部。按压的位置是两乳头连线与胸骨的交界点,两只手掌根重叠,掌心翘起,双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轴,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为5——6cm(老人、儿童是5cm,婴儿是4cm;),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30次。检查口腔有无异物,如有异物将其取出。用仰头举颌法开放气道,通常使患者下颌角及耳垂的连线与水平面垂直(儿童是60度,婴儿是30度)。施救者用嘴罩住患者的嘴,用手指捏住患者的鼻翼,吹气2次,每次约1 秒,吹气时应见胸廓隆起。循环做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每5组评估患者呼吸和脉搏,主要触摸颈动脉与观察自主呼吸的恢复。如果没有恢复,需要继续循环去做,直至医务人员到场为止。
为巩固学习成果,老师、学生按照朱医师和黄医师讲解内容逐步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充分掌握心肺复苏操作要领,争做突发情况下合格的“第一目击者”,有效争取心肺复苏的黄金4-6分钟。
此次培训医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多媒体讲解理论并与实操相结合,圆满实现了急救互救的培训目的,有效提升了复小师生对于急救的认识和急救方法的使用,希望本次参加培训的师生能够在认识急救方法后,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正确、理性地应对,从而在工作生活中保护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健康。
(图文/北碚区复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