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秋的足迹,重庆市北碚区锦林小学接待了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23年青海省中小学骨干校长研修班的领导们。为期两周的交流活动,展示了学校教师团队的活力与风采。
在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锦林小学邵腾明校长做了《“锦林花果”展特色 同心共筑育人梦》的主题讲座。他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活动体系构建三个方面,介绍了学校的文化特色和课程体系。邵校长还以案例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学校“锦林百花节、锦林金果节”课程体系和“我在锦林植棵树”跨学科学习活动,充分展示了学校在传承百年名校——朝阳小学理念文化基础上,初步提炼的富有锦林特色的实践成果。
李静副校长做了《“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的专题交流。她用“小米粒”“小水滴”“班级树”三个家校社协同育人案例,从顶层设计、项目驱动、特色提炼三个方面展开交流,着重介绍了学校基于办学理念“一心一意织未来,一草一木皆成材”和发展愿景“前程似锦 佳木成林”,以“寻找锦林00X”跨学科实践活动为载体,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构建学校育人课程的思考和探索。
在两周的跟岗学习活动中,青海访学校长们走进学校各学科组听课,并参与课后研讨交流。
语文课堂上,傅丽筠老师选取《示儿》《题临安邸》两首人文主题和时代背景相同的古诗,开展“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段组诗教学”研究。学生借助丰富的资料理解诗意,在诵读、交流中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润物无声,巧妙地实现了课程育人。倪铭珠老师的课堂以“游戏情境下的拼音教学研究”为主题,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通过“我会读”“我会拼”“我会写”等环节,把拼音教学融入课堂游戏大情境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拼读、书写复韵母的能力。
展示课后,语文组教师分工进行了观察报告,远道而来的校长们也积极参与,说出他们的观课感受。
学校的数学课堂,在整体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和思维型教学理论紧密结合,以“建模型 见思维 育素养”为主线,渗透数学文化,全力打造“人情味、思考味、文化味”的三味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团队成员分工就展示课进行了说课、评课和学生观察、教师观察活动,青海校长团们也提出了宝贵建议。
综合课堂上,王慧珺老师本次展示课的主题是: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应用研究。该主题研究的目的是创设情境体验式学习,变抽象的音乐知识学习为生活情景式学习,变单一的个体式学习为师生、生生互动,师生双向发展的探究式学习。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景,促进师生整体发展,丰富音乐审美感知。
陈海老师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融合,选择了一年级上册《拼音卡片》一课,通过对拼音进行装饰美化既加深学生对拼音的印象,也提高对语文拼音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会装饰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创意创新能力,促进学习迁移和综合探索,提升核心素养。
学校语文、数学团队分别进行了教师基本功的展示,彰显学校青年教师团队活力。
恰逢学校“硕果飘香 收获金秋”语文课程活动周,远道而来的校长们观看了孩子们展示的节目。
青海骨干校长培训班的校长们来到学校“生长社团”,观看了舞蹈社和架子鼓社孩子们的精彩表演。
每一场相遇,都是教育火花的碰撞;每一次交流,都是互相切磋学习、共同提高的良机。本次活动,只是两地多校合作共赢的开始,未来的教育之路,大家将怀揣教育梦想,携手踔厉前行,书写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华章。
(图文/扶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