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3月19日,重庆市南坪中学教育集团的地理教研组教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将校园小课堂“搬”到了田间地里,让学生们在大自然中零距离地上了一堂生动的地理课。
这是一次以“践行绿色发展,厚植生态底色”为主题的地理研学活动。研学地点选择位于南岸区的广阳岛,它坐落于明月山、铜锣山之间,是长江上游第一大岛,重庆主城区面积最大的江心绿岛。伴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洪流,广阳岛被定义为长江生态文明创新实验区,同时也承载重庆现代化城市功能示范基地的作用。课程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广阳岛生态修复的范例作用与启示意义。
参加活动的除了学校地理组老师、部分学生外,江南中学的地理老师也一同前往。为了让教学的知识更加全面、丰富,学校还特别邀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的崔剑飞高级工程师,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们做讲解。
高峰梯田——上田下库创新与修复之路
活动的第一站,是广阳岛的高峰梯田。
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在这里,学生们测量等高距和估算平均等高差,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以自身身高、笔杆或其他参照物作为标尺,进行测量。这也锻炼了学生们在特殊情况的野外环境,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
崔剑飞老师给学生们讲解到,“上田下库+智慧灌溉”的循环互补技术,是一种新型雨水收集模式,破解农业耗水大、面源污染广的难题,可节省水约45%,形成智慧型节水农业,构建生态环保科学管理系统。
王文德老师给同学们补充讲解到,“上田下库+智慧灌溉”的循环模式,地下形成隐形硅砂蜂巢储水库。经过净化后的生态驿站生活用水、雨水,在地下储水库形成封闭循环状态,运用灌溉电磁阀可以实施循环灌溉,减少了蒸发和污染。
两位老师带领学生们观察梯田的农业发展,并让学生们摸一摸土壤,亲身感受土壤质地,观察地膜覆盖对农作物的影响。同学们对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印证,激发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他们自主地对土壤肥力、庄稼长势做仔细的观察,并一起预估农作物的收成。
岛上的生态修复湖泊格局,采用清理湖底、修复湖岸、净美湖水的措施,其中火山岩的作用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大家争先恐后,一探究竟。
牧场——一体化的现代生态农业草场
在教室里,学生们学习了内蒙古牧场相关知识,来到广阳岛牧场,大家进行探究式学习,运用地理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观察、人物访谈,收集相关信息最后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两个草场在效益和经营方式上的区别,以及通过实地感受,分析广阳岛草场生长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行走在牧场小道的途中,同学们发现有一种三叶草,生长极其茂盛,学生们勇敢地品尝它的味道,酸酸的。牧场的牧民向同学们介绍,这种小草,牧场里的牛和马都不吃,但是却难以清除。学生们听了后,纷纷体验拔除三叶草的困难,并一起探讨后,列举出帮助岛上牧民清除这种植物的措施。
来到牧场,学生们参与了体验式农业,给马、羊投喂牧草,了解体验式农业的开展流程。
东岛头——江水交汇的消落地带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东岛头。东岛头段位于广阳岛东侧顺水面,面积约76.9万平方米。大开发期间,虽然做了护堤,但由于长期受回水侵蚀,岸线逐渐变陡,生境相对单一。
消落带是指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季节性涨落,使水陆的衔接地带的土地,被周期性地淹没和出露而形成的干湿交替地带。消落带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在净化陆域集水区面源污染、稳定库岸、防止水土流失、提供生物生境、美化景观、维持水陆界面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这里,崔剑飞老师给学生们讲解消落带成因,同学们纷纷向崔老师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并获得圆满的解答。
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亲眼目睹了消落带是由滩涂与水域两部分构成。大家发现广阳岛在治理消落带的小水洼地,目前种植的植物群落,以灌丛、草本为主要类型,有较好的固土效果,但是通过观察和探究,学生们发现生境比较单一,因此生态稳定性和恢复力较弱,由此大家思考后提出建议,可以种植其他植物或者营造适合鸟类生存的环境。
为宣传保护广阳岛生态环境,南坪中学的师生们合作创作了《守护广阳岛》的生态环保歌曲。罗其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共同唱响《守护广阳岛》之歌,在欢快愉悦的歌声中,师生们结束了这次研学活动的户外工作,学生们带着问题出发去探究,带着实际体验的收获和更多的疑问回来,他们,对广阳岛生态建设的探究,还将继续。
(图文/重庆市南坪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