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南坪中学众多的学生社团中,有一个很是特别的学生社团——鹤鸣千里地理社团。可别小瞧了她,她可是重庆市高中促进计划评审出重庆市优秀社团!
鹤鸣千里,亲近自然。作为社团的辅导老师,杨凤玲老师介绍说,作为地理特色的学生社团,就是要让学生融入自然,亲近自然,在实践中学会真实的知识。
日前,由鹤鸣千里地理社团承办的南岸区2020—2022年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全员培训结项会议,在重庆市南坪中学举行。学校周美希老师通过一堂生动的课堂教学,向与会的同仁们,展示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知识的案例。
周老师教学内容为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土壤》。她的课程分为了三部分四个活动,第一部分认识土壤,周美希老师通过收集校园土壤和沉淀实验两个活动,让初步感知土壤,小组讨论后,周教师引导得出土壤的概念,再小组进行观察土壤的组成,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地理观察能力。
第二部分观察土壤,周老师让学生“看一看”观察土壤的颜色,“搓一搓”感知土壤的质地,再通过土壤透水性实验,探究不同质地土壤在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保温方面的差异,通过实验引发兴趣、了解特性、提高能力。
最后在第三部分中,周老师利用土壤,通过”作物盲盒”活动,让学生了解作物习性,找到对应的土壤,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农作物。
一堂深涩的《土壤》教学课,变得是那么生动、有趣、易懂,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课堂,不枯燥也掌握了老师讲课的内容!
与会的教师们,也对周老师别出心裁的课堂作出高度评价。分别对周美希老师的课做了精彩的点评。正如重庆市十一中顾明武老师点评:周老师的课“场地新,课堂形式型新”,通过“采,摸,摇”等来真真切切感知认识土壤,突破了传统教师的说教,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理性的认识土壤。南岸区地理科教研员董永胜老师也针对这堂课做了总结:教师的课堂要尽可能落实核心素养;如何把握新课课改时间与传统课堂的整合,调查观察可以前置后置;怎样引发学生的思维,达到学以致用;激励促进维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终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他认为周老师的课堂很好的做到了这几方面的要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必须去生活中实践。
此前,在学习喀斯特地理内容时,鹤鸣千里地理社团更是结合重庆特有的地貌特征,组织社团成员来到距离学校不远的南温泉,进行地理研学活动。为了增加辅导老师的力量,社团还邀请已经退休教师参加活动。
活动当天,淅淅沥沥的小雨并没能浇灭师生们研学的热情。在离南温泉公园还有2公里地方,辅导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花溪河旁的岩石类型、岩层走向等,同学们理解掌握了观测沉积岩的方法。在河流侵蚀明显的南山山脉东麓,退休教师陈文文还为大家讲解了河流地貌。远望南泉公园最高峰——建文峰,历史老师袁莹还为大家补充讲解了明朝建文帝被其叔叔明成祖朱棣抢夺皇位的故事。
进入南温泉公园,沿花溪河顺流而下,看到了南泉标志景观飞泉,典型的河流侵蚀形成的凹岸、凸岸和洪水退却形成的消落带,这些知识点等都无不令学生们惊喜,原来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到了喀斯特典型地貌区,石灰岩被流水溶蚀形成的溶洞——仙女洞。师生们分小队借用手电筒到洞穴内一探奥秘。
休息片刻后,队伍开始前往下一个目的地——重庆地震台。地震台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带师生们参观了地震台科普馆,了解地震的产生和防范,以及地震测量相关的仪器和原理。除此之外,地震台还邀请专家给研学团队开展了地震专题讲座,重点让大家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掌握地震发生后的正确做法。
在为期一天的研学活动中,学生们精力充沛,不断头脑风暴,用地理的学科思维与知识解释实际生活问题,学会将课堂知识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自然这本最真实、最全面的教科书是此次研学旅行最大的收获。同学们表示收获满满,更加巩固了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让学习真实的发生。(图文/重庆市南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