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教育 > 中小学 >

指向语文素养的小古文教学——以《司马光》为例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2-06-16 | 责编: 卢玉勤

2006年由原《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领衔了一个国家级的课题,叫“新经典诵读”,在这个课题里,第一次提出了小古文这个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古文应该叫文言文。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而小古文,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从中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打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由此可见,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不仅在于精妙语言的习得,也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那么,小学阶段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率先做出了导向——小学六年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我们不难看出,统编版小学教材除了传统古诗词的占比大量增加,文言文也大量走进了小学课本,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一共收录了14篇简短的文言文——小古文。纵观这些文言文,我们不难发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或体现人物智慧,或表现人物美德,言志载道,加之文言文独特的表达范式——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要想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所传递的“道”以及作者行文的智慧,我们必须关注“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落实梯度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的语文素养,还要关注学生思维力的培养。

一、小古文教什么

小古文的教学内容究竟该如何确定?我们可以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角度去思考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从四个方面去考虑教学。

1、教“语言”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中之重。学习语文,首先是学习语言。而文言文作为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书面语,文字简洁隽永,声韵易上口,节奏明快,饱含中华母语的智慧,理应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绝佳选择。

2、教“思维”

语言的背后是思维。语文的学习必须有思维的参与,语言理解才会深入,语言运用才能成熟。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短小精悍,却处处暗含着精巧的运思,我们在教学时要好好把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3、教“审美”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可以说,教材里出现的文言文在审美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我们应该带着学生品味文言文优美的语言,并展开审美想象,体会文言文里丰富的情感,感受文言文用简洁的文字传递的富有魅力的思想,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达。

4、教“文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司马光》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教学时,要带领学生去发现,原来在那么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这样的文字来讲述这样的故事。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故事,才能把遇事沉着冷静的基因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二、小古文怎么教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司马光》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这篇课文仅仅三十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写得清清楚楚,完整地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对照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这篇课文开了个好头。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是主要目标之一。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能迁移方法学习其它类似文言文是主要目标之二。所以我们老师要定位,我们应该是用教材教学生学习方法而非教教材内容。在这一理念下,我们的小古文教学更多的是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哪几个点呢?一是获取小古文学习的方法;二是感受小古文背后的文化特征;三是落实单元人文目标。基于以上思想的指导,经过我们的教学实践,梳理出了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下面就以《司马光》为例来谈谈。

(一)读读背背

小古文要如何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古文教学的效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既然文言文学习属于阅读范畴,那么它就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司马光》教学中,我们以“读”展开。

1、读准字音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字因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而改变了字音,比如“将进酒”中的“将”,古时应读“qiāng”。“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即把一个字当作另外一个字来通用,它的读音为所通的字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中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所以读“悦”音。以《司马光》为例,可以借助文本中的拼音和注释中的注音来读准字音;其次,我们可以“据意定音”,也就是联系生活经验,先粗略判断出这个字的大概意思,从而确定它的读音。

师:这个“瓮”的确很难读,到底怎么读?谁来试试?

生:w——èng,wèng。

师:注意看老师的口型,我们一起先来发“eng”的音,再做“w”的口型,快速发“wèng”。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很快把瓮的音发标准了,。

师:“足跌没水中”的“没”是多音字,怎么读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没”是淹没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读音应该是“mò”。

师:你能根据意思来定音,很会学习!其他同学会读课文了吗?来谁来试试?老师这里的指名读既可以检查读准字音环节是否真正达到了效果,也可以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2、读准停顿

在指名单人朗读或者多人朗读后,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朗读停顿不一样,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读准停顿了。在《司马光》一文中“光持石击瓮破之”是朗读难点,学生不知道在哪里停顿。对此,可以这样做——

老师黑板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让学生上台用手中的短句条自行短句。

生1: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2: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3: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你为什么这样短句?

生:光指司马光,持石是举起石头,击瓮是砸瓮,水缸最后破了,所以是破之。

瞧,这就是学生在大概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知道为什么这样停顿,明白朗读时停顿存在的意义,老师鼓励学生言之有理后,继续出示“群儿戏于庭”和“众皆弃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习惯划分停顿。学生再次划分后,老师问“你从这三句的停顿,发现了什么规律吗?”学生经过对比,发现三句都在人物后停顿了,在干什么后停顿了。这一发现,学生明白了小古文朗读停顿技巧是主语后要停顿,干什么后要停顿,结果后要停顿。课后练习“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让学生跟着更标准的音频文件朗读,读准停顿。

3、读出韵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针对小古文诵读的停顿、重音与“声断意连”的特色,有了前面读通读顺、理解大意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抑扬顿挫与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出小古文的味道,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古文的魅力。

出示没有标点的《司马光》,师:瞧,最初古文都是这样没有标点,但仍能读出节奏感,你们会读吗?学生有了学习的基础,读出停顿不难。教师适时告诉学生,读小古文时标点藏在自己的心中,再出示竖版的古文、隶书体的古文、繁体字的古文,让学生一一诵读……这样一对比,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读,就能感受到小古文文字凝练、意蕴丰富的特色,自然朗朗上口,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二)猜猜品品

文言文的内容,理解起来有难度。怎么办?在小学阶段,应该提倡“猜猜品品”。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让小学生学习年代久远的文言文,不应该逐词分析、逐句理解。

以《司马光》一课为例,要理解“一儿登瓮”和“水迸,儿得活”这两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不小。教师就应该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只需带着学生借助注释大胆“猜一猜”说出大意即可。“瓮”是肚大口小的陶器,一儿登瓮就是一个小孩爬到了大陶器上。当然“猜猜品品”要讲究方法。除了借助注释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经验尝试理解,学生在这种猜测的过程中,能很轻松地达到对文章基本内容“会意”的目的。“水迸,儿得活”中的“迸”,这个字可以换成其他字吗?学生有可能会换成“流”。“流”与“迸”的区别在哪里?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水“迸”与“流”,其力量感和速度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只有水“迸”,才能够让落水的儿童最终得救。另一方面,司马光把瓮用石头砸了一个洞,水如果是“流”出来的,也是不符合情理的。所以,文章用“迸”而不用“流”,可见语言之精当、准确。

(三)演演议议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几千年来,文言文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道”的重要载体,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中华儿女,并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价值观。因此,教学时,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循着文言文的脉络,找到中华文化的根,塑造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年级的学生正和司马光的年龄相仿,像《司马光》故事背后的美好品质,同样会感染着学生,在不自觉中成为他们的信奉和品质。在充分朗读、默读和理解了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理解人物的美好品质。

情境表演时,教师可以采访学生:司马光,你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在表演中补白人物的形象与内心世界。师:“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那个孩子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生1:我会很害怕,乱挥手。

生2:我会在水里挣扎,很想从瓮里出来。

师: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生1:会大声呼救。

生2:会爬上瓮去拉他。

生3:会跑去找大人来救人。

师:我们看文中的群儿怎么做的。出示:“众皆弃去”与“光持石击瓮破之”。来,大家想想:司马光为什么选择“持石击瓮破之”的方法。

生3:司马光很聪明。落水小孩情况紧急,需要马上救起来,喊大人来不及了。

生1:是的,我大声喊人,可能还没喊来人,小孩就已经淹死了。

生4:爬上瓮去拉人更危险,瓮那么深,要是再掉一个下去就麻烦了。

就这样,学生自然得出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冷静机智的特点。

(四)说说写写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无论是其丰富的语言素材,还是其精妙的表达方法,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绝佳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语用意识,用心解读教材,抓住学生可以积累、迁移运用的“语用点”,及时让学生进行语用训练。

如学习完《司马光》后,我们可以用“光持石击瓮破之”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迁移运用,说说其他孩子还想了哪些办法来就瓮中的伙伴?学生说出“一个小朋友也爬上瓮,想去拉伙伴出瓮”,老师可以相机板书“一儿爬瓮想拉之”。另一个学生说“一个孩子边跑边大声呼救,想叫大人来救伙伴”,教师相机板书“一儿呼人来救之”。学生说一说,教师提炼后写一写,让这个句子创意变化一下,在这样的语用实践过程中,又增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年代久远,学生很容易对其产生“高不可攀”之感,因此敬而远之。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学生亲近、喜欢文言文。如《司马光》一课,教师可以抓住文章末尾一句“儿得活”,让学生想象:那一刻,小儿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同时提供一些文言词汇让学生选用。在这种极具开放性的“留白处”,学生的想象得以充分发挥,兴趣也得到了大的激发。

小古文《司马光》学完了,并不代表结束,教师需要在最后一个组块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授之以渔。老师带着学生根据板书一起小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读读背背,猜猜品品,演演议议。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类比阅读,以一篇带多篇,变教师的“牵”为“导”,使学生对知识由“点”的接受为“面”的把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链接出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让学生尝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小古文的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读,自主掌握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提升语文素养,为升入中学学习文言文做好准备,这是教学小古文的最终目的。(文/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  陈李  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