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有的地方有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的习俗。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小学开展了“端午故事讲一讲”活动,李琼艳老师与三(五)班的孩子们正在进行《汨罗江畔的悲吟》读书分享会。本次分享会,是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基于三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的拓展阅读。孩子们侃侃而谈屈原的爱国、奸诈的张仪、端午的习俗,并表演了改编的剧本《屈原投江》。
同学们被生动的故事情节感染,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端午儿歌:“五月里,端阳到,汨罗江上好热闹,好热闹……”“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端午带艾草在身边的风俗可追溯到《离骚》。盛夏,正值艾草、薄荷收割季,“本草园”热闹非凡。
在“端午药膏做一做”活动中,五(三)班夏浩瑞的妈妈张敏成为了家长大讲堂常驻讲师,利用延时服务课为孩子们讲授自制艾草膏。
近日,北碚区中医院科教科黄玉梅副科长与王世平校长共同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揭牌。唐霞副校长代表学校接收了中医院向学校延时服务小医生社团赠送的100本《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
北碚区中医院主任中药师王之梅与小医生社团的孩子们在“格物廊”里轻轻打开读本,一边读端午的文化、艾草的功效,一边教孩子们识艾草、做药膏。在成片的绿里,一个小队弯着腰,沿着艾草、薄荷的根茎,一把剪子剪下去,全身心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一队人马围着收割的草药,摸摸艾草的枝干,闻闻薄荷的清香,摘下绿叶洗净、晾干。
如果说采草叶靠的是体力活,那么制膏药就是技术与耐性的考验。孩子们卷起袖子,学着讲师的样子碾碎、倒油、加热、过滤、装盒……每个步骤都必须精准、细致:倒入的橄榄油计量要跟草叶的比例对应,加热必须小火炖锅隔水,还要等上3-4个小时,过滤一定得小心翼翼,不然药渣会跑进药油里去。孩子们目不转睛地打量着计量器,多像一丝不苟的研究员;是哪个小家伙在炖锅前转了好几圈,默念着时间可以过得快点、再快点。当大家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涂抹艾草、薄荷精油膏在太阳穴,在鼻子前面闻,有很好的提神醒脑效果。夏天,在身体局部涂抹上艾草膏,能够驱蚊,被蚊虫叮咬后涂抹会缓解瘙痒。
在所有的端午习俗中,最赋予静态美与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在“端午香包缝一缝”活动中,五年级的孩子们为了缝制端午香包,在劳动课上学习穿针、引线,用废旧的小布条练习各种针法;回到家,跟着爸爸妈妈打开“小红书”,学习各种香包diy教程。同学们将本草园里晒干的艾草、薄荷切碎,装入香包,正在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香包diy大比拼。谁的金字塔的形状最完美,谁的绳结藏在香包里?
端午节少不了端午粽,在“端午粽子包一包”活动中。一群着装汉服的二年级孩子正围坐在书吧里,听任丽老师讲绘本《端午糯米香》。孩子们被溢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插图深深吸引着,更对绘本里包粽子的流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黄智利老师端上了泡好的糯米,手把手教孩子们包粽子。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时不时地打开绘本再琢磨,忙得不亦乐乎。
五(六)班的孩子们也请来了食堂大厨担任导师。先取两片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然后往粽叶里装入糯米,用勺压实,再把上面的粽叶向下折盖住糯米,两侧的叶子捏下去折叠起来,最后用绳子捆起来,一个三角粽就包好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欢庆六一的时刻,我们勿忘文化传承。在“端午情谊送一送”活动中,6月2日,学校德育处精心组织少先队员代表走进了蔡家街道云台社区,为社区的老党员们送上了亲手制作的艾草膏、香包,还表演了舞蹈《叶之舞》和葫芦丝独奏《二妹》,向社区传递端午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与内涵。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当“端午”遇上“六一”,蔡家小学以传承端午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读文化、读绘本、读整本书等形式,引领学生走进浩瀚书海去解密深厚的传统文化,再通过演剧本、做药膏、缝香包、包粽子等实践活动,引领每位蔡小学子“读中学,学中做”,度过了一个有文化滋养的别样六一。(图文/北碚区蔡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