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教育 > 特别推荐 >

李华:未来课堂给教育更多可能

来源: 半月谈 | 作者: 柯高阳 | 时间: 2021-06-01 | 责编: 卢玉勤

李华与孩子们在课堂上

没有黑板和粉笔,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触摸屏;老师和学生手里拿的不是书,而是平板电脑,孩子们一边听课一边滑动屏幕……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这种有些不同寻常的上课情形每天都在发生。借助信息技术,学校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思维碎片整理成可观测、可利用的数据,实现个性化教育。

如何将最新技术手段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树人景瑞小学校长李华12年的“未来课堂”实践给出了答案,学校案例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动学习最佳实践项目”。

别有洞天的“未来课堂”

走进树人景瑞小学,外表看似平平无奇,教室内却“别有洞天”。这里没有黑板、粉笔,取而代之的是4个触摸智能屏幕,学生无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学生座位也不再是常见的固定桌椅,而是色彩明快的可移动小桌,同学们可以根据学习讨论情况,随时改变教室里桌椅的摆放。

半月谈记者到访时,语文老师周洁琼正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们讲授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电子屏幕上是一头画有内脏器官示意图的牛。“接下来我要请位同学来讲讲,蟋蟀是怎么在牛肚子里旅行的?”一位小男孩举手上台,用手拨动着屏幕上的蟋蟀,从牛嘴巴开始进入牛肚子,到第一个胃,再到第二个胃……

“在智能触摸屏上画出旅行路线,可以帮助孩子们生动直观地掌握牛的身体结构。”周洁琼说,上课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老师在电脑上布置完练习题,孩子们在各自的电脑上填写答案,做题速度、完成情况、答题正确率等数据就在老师的屏幕上实时显示,一目了然。老师会根据统计数据有针对性地再讲解知识点,直到孩子们完全掌握。

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过程对师生的改变都很大。在另一节“问题解决”数学课上,老师在课前做了一个微视频,给学生出了几道题,再由平台进行统计和反馈——学生课前预习几遍视频、某一个关键点暂停了多久、答题正确率多少、容易出错的点在哪里,老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教学。

被“逼”出来的信息化

为什么会想到用“未来课堂”来办学?面对半月谈记者的疑问,李华笑称,这是被“逼”出来的。

原来,树人景瑞小学是当地第一所由地产开发商投资建造并移交政府办学的公办小学,2009年建校之初,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师资队伍是一支由调入教师、新入职教师、顶岗实习教师组成的“混合部队”,平均年龄还不足25岁。在强校如林的文教大区沙坪坝,初出茅庐的树人景瑞小学显得很不起眼。诸多现实问题摆在校长李华面前:应该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如何办好这样一所学校?

此时,信息化教育成为有吸引力的选择——年轻老师经验不足,但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方面有优势;学校周边居民以普通工薪阶层为主,家长们平时大多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我们由此就想到,为什么不利用信息技术来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呢?”李华说。

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树人景瑞小学建起覆盖全校的高速互联网,一家来自广东深圳的企业提供了专门的网络学习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学校发动家长给孩子配备平板电脑,大家带来的电脑五花八门,许多是父母淘汰下来的老款,但只要装上“未来课堂”的教学程序,就可以在上课时使用。

也有家长有过担忧:孩子们上课使用电脑,会不会对电子产品过度依赖?视力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了打消疑虑,学校制定公约,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使用电子产品教学的时间不超过30%,此外每天安排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和两次眼保健操,帮助孩子们保护视力。

树人景瑞小学“未来课堂”上课情景 柯高阳摄

“未来课堂”启动3年后,效果开始显现。年轻的树人景瑞小学在当地组织的教育质量监测评比中跃居第一名,此后一路领先,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让教育更加平等可持续

2019年,学校提交的“中国个性化教育中的移动学习”案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动学习最佳实践项目”,入选理由是“为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其他学校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实践案例”。学校的智慧学习模式构建实践获得了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这些荣誉和肯定,更加坚定了李华带领学校师生进行课堂改革、拥抱“未来课堂”的决心。新学期里,树人景瑞的孩子们免费领到了学校发放的电子手环。小小的手环可以采集学生运动状态、运动量、心率、热能消耗等数据,管理平台根据综合数据推送饮食建议、运动建议、学习建议。

学校体育教师黄渊说,手环能让体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恰当:“有的学生运动量不足,体育课上就会适当增加锻炼,不会再像以前的‘一刀切’。”

在李华看来,课堂教育技术不能停留在锦上添花层面,而应真正支持学生深度学习,并满足他们好奇、敬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她希望在传统教学的深层变革中,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让教学因为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变得更加科学高效,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教育信息化绝不是简单的‘教育+科技’,不是片面追求高大上的装备升级,而是真正以信息化为牵引,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的深刻变革。”李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