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教育 > 特别推荐 >

合川育才学校践行生活育人新模式

来源: 图文由学校供稿 | 作者: 沈小燕 | 时间: 2020-08-14 | 责编: 杨 锋

以劳动教育为主线,书写新时代生活教育华美篇章

 --记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劳动教育实施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毋庸置疑生活教育乃是面向大众的最朴实最接地气的教育,闪现着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无边界、学校无边界、教学方法无边界的思想,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都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同时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必须得依靠教育,因此教育和生活两个词语是那么的相辅相成而又无法孤立而论的。但当下那些高分学生、高考精英的人群中,很多连起码的家务劳动都不会做、不想做,自己的个人卫生、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甚至歧视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想不劳而获……不难看出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让他们与实际生活脱节。

如何能够让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如何让生活为学生创造价值?其实“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基础就给了很好的答案,以下是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育人的具体做法。

美丽校园

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是一所有近300名学生25名教师的乡村小规模小学,她的前身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7月创办的育才学校。学校座落于重庆市合川区嘉陵江畔的凤凰山,占地面积50多亩,包括了三区一馆一地(育才学校旧址为老校区、新校区、生活区、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和校外近30亩的劳动实践基地)。

育才学校始终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生活育人”。经过长期教育实践,我们认为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要“手脑双挥”,就是要“在劳力上劳心”,让学生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动”起来、“活”起来,并创造一定的价值。联系当年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为了解决师生吃饭的问题,带领学生一起开荒种地的历史,育才学校坚定不移的将“劳动教育”作为了生活教育的主线和突破口。

其一,育才学校是一所乡村学校,坐落在重庆市合川区凤凰山这座充满农耕文化的山乡,荷叶田田、柳树婆娑、蛙鸣蝉唱、绿野花径,大自然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生态课堂;

其二,育才的孩子们,从小就生于斯长于斯,拔草、推磨、养蚕、捉虫......才是他们的实际生活,他们热衷于身边的生活并以此为乐。

其三,育才的孩子中有绝大多数是父母常年不在家的留守儿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具有处理生活中基本事务的能力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关爱。

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劳动塑造美好品德、劳动强健体魄、劳动提升劳动技能、劳动促进智力发展、劳动提升审美能力,育才学校通过建设劳动基地、开发劳动课程、实施劳动课程等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生活育人”。

社会即学校——劳动基地建设

育才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距离合川城区20多公里,距离重庆主城40多公里,虽然地处于农村,但周边有陶行知纪念馆、育才学校旧址、还有大片的梯田、闲置的土地以及葱郁的山林,因为大多数的农民进入了工厂上班,因此那些原本肥沃的土地便无人耕种,一度时间杂草丛生。经过认真的筹划和调研,从2013年起育才学校通过借地、租地、共用、共建等方式,利用周围30多亩地,持续不断的建设打造,形成了“三区一馆一地”的学校布局,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学校加社会、室内加室外“劳动教育大教室”。

校外劳动基地鸟瞰图

室内劳动教室:学校将原有的功能室体系化,从农业劳动、生活劳动、手工劳动等多角度出发,建设改造一批专门的劳动教室。目前已经建成的劳动教室包括了种子陈列培育室、学生厨房、农具陈列室、养蚕室、农具制作室、刺绣室等近20个特色劳动教室。各个劳动教室选派了专门的管理教师和任课教师、制定了教室规则、添置了专项的器材并精心设计教室文化。

室外劳动教室:学校将周边农民闲置的约30亩土地,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借用,根据地形逐步打造形成了荷园、果园、花园、菜园、果桑园、民俗文化园、趣园、养殖区等。各园标识明显,文化突出,园与园之间分界明显、道路畅通。

例:室外荷花园的建设

育才学校的旁边有一个池塘,当年陶行知在里面种满了荷花,并起名为周子池,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学习荷花高洁的品格,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荷叶舞歌》,后被音乐组的学生们谱成曲,至今都还在育才学校传唱。

室外荷花园

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加之梯田的特征,学校决定打造一块荷花园,利用此园即可以开发荷花课程,又可以供人参观赏玩,甚至产生经济效益。如何进行荷花园的整体设计实施是比较专业的范畴,因此通过借助外部资源,与重庆大足雅美佳湿地生态园共同合作,第一年由他们指导完成了整体设计、修整池塘、种植荷花三个步骤,就这样上中下三层梯田荷园已然形成,种植了国庆红、大足红莲、红太阳等多个太空荷花品种,观赏性极强,提升了基地的整体效果,利用荷花园开发了爱莲行课程,学生开展种荷花、画荷花、挖莲藕、采莲蓬、制作荷花宴等实践活动,目前已经作为课程编入《生活育人》一书。

  1. 生活即教育——劳动课程开发

根据学校已经建设好的“劳动教室”,围绕乡村孩子们的生活,从“生活、兴趣、素养”三个维度,开发了三大类的《生活育人》课程。这三类课程相互包容又层层递进。

一是每日劳动类:每日劳动就是学生每天自己能独立完成的简单常规劳动项目。包括了洗脸刷牙、整理书包、打扫卫生、清洗饭碗、给自己的花盆浇水等。

育才学校学生的“刺绣课程”

二是每周劳动类:每周劳动即每周一节的劳动课。学校结合实际,开发了自己的劳动课程,包括认识农具、制作农具、认识种子、栽种、施肥、除草、浇水、捉虫、烹饪、养殖等。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编织农耕工具

三是每月劳动类:每月劳动就是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的劳动类的比赛。包括了开耕仪式、内务整理比赛、劳动产品义卖市场、厨艺比赛、秘密花园设计比赛、花盆里的荷花、花盆里的水仙花等系列劳动类活动。例:“书包的故事”课程

学生用自己种植的蔬菜参加厨艺大赛

小孩子天性贪玩好耍、丢三落四、乱抛乱扔,不喜欢收拾整理东西——这几乎已是当下很多家庭中的普遍现象。我们就是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孩子们学会整理的习惯。

我们设计了一个叫“盲人取物”的游戏。让学生们分批上台表演:闭上眼睛,按老师的口令依次取出书包中的东西。比如说“语文书!”,学生取出的必须是“语文书”。经过同学们的亲历演示后,结论是: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张冠李戴”,从书包中取错东西,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能够做到基本正确。

然后挑选三个优秀的同学参加全校表演赛。最后胜出全校的“整理秀”获奖者。然后让小记者采访这些“整理秀”。他们的结论一致是:书包里的东西必须分放在固定的地方并形成习惯,才能随叫随到,“心想事成”。

最后,学校将书包“管理秀”中的两种方法推广给了全校学生,让大家选择实施。并规定书包中必备两只口袋:一只口袋是文具袋(文具盒)用于装文具,另一只口袋是“垃圾袋”;用于装自己产生的垃圾,垃圾只能放在“垃圾袋”里不能乱扔。

以上便是“书包的故事”项目式学习的一天的课程。在以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便是学生规范“整理书包”的实践生活,班级除了每天跟踪记录每个学生的实施表现外,还要延伸考核每一个学生在家中对自己房间或床铺、衣物的“整理”。这样便把“书包的故事”这个“点”的教育,延伸到了“面”的教育,将“整理”这个习惯从“书包”出发,延伸到了他的整个生活。

一个月后,每个学生做出该项目学习的小报,班主任最后汇集多方资料,对学生做出“个人总评”。

  1. 教学做合一——劳动课程实施

根据每日、每周、每月三类劳动课程,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实的时间、实施的师资、实施的物资、实施的评价等,保障劳动课程有效落地。

每日劳动,我们采用“每日劳动清单”的形式落实,主要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劳动。学校制定了每日劳动清单,包括了自己的劳动、家庭的劳动、学校的劳动、社会的劳动等近20项劳动内容,如洗脸刷牙、整理书包等,学生根据清单内容,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劳动项目。每周一次对照每日劳动清单,对学生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劳动小先生”并颁发奖励币。

每周劳动,我们采用“劳动小分队”的形式,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我们将全校所有学生分成每12人左右为一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包含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并指派一名教师为小分队的负责人,学校将每周二下午第二节固定为劳动课,这节课将由负责的教师带领学员开展劳动技能的学习,包括烹饪、种植蔬菜(每个劳动小分队分配一块菜地)等。学校每学期将对每个劳动小分队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

每月劳动,我们采用“劳动技能大比拼”的形式,主要是检验学生实践和学习劳动技能后的成效。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月我们都将安排各种各样不同的劳动技能的比赛,有的比赛是以班级为单位,如秘密花园设计比赛(实践地里每个班有一个属于自己班级的花园);有的是以个人为单位,如厨艺比赛、花盆种植荷花比赛等,通过比赛促进师生热爱劳动、实践劳动。

例:厨艺比赛

厨艺大赛比赛现场

每年的11月,育才学校都会举行盛大的厨艺比赛,整个比赛从报名到结束基本上要持续一个月。厨艺比赛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孩子以赛促学,掌握一定的食品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厨艺。

厨艺比赛分为班级初赛和学校总决赛。先由班级各自制定比赛方式,选拔出3-5名同学进入决赛。决赛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100分,最后以总分多者取胜。第一个环节为知识问答,主要测试学生对于食品卫生方面的了解;第二个环节为水果拼盘,主要测试学生动手制作和审美的能力;第三个环节为拿手菜,主要测试学生对于锅碗瓢盆的操作能力和烹饪技能。

每年的厨艺比赛学生的参赛热情都非常高,各式各样的水果拼盘和菜肴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而且味道也非常鲜美,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根本无法相信出自孩子之手。通过比赛,很多孩子养成了家里下厨的习惯,喜欢上了烹饪,有了自己的拿手菜,即便父母不在家,自己也能照顾好自己。

育才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主线和突破口,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这样的教育方式逐步破解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难题,找到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形成适合农村孩子、适合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框架。近5年,来自新加坡、泰国、英国、山西、南京、西藏、云南、四川、浙江、贵州等参观考察、交流学习的学校及团体达200次以上,接待总人数超过万人。多次举办了全国、全市工作经验交流会。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报、中新网、中国文明网、香港凤凰卫视、大公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生活教育》、《中小学管理》杂志等多家国家级主流媒体和杂志社对学校进行报道。育才学校被誉为“田坎上的学校”“没有围墙的学校”“小先生学校”。